这样说来,孔子所云兴于诗,就是要求弟子通过学诗兴起其养成君子人格之志。
晚明以降,经学开始融摄中西,是为第三期,黄宗羲、王夫之、顾炎武诸家卓然为其开山。当然,那些打着经学旗号,空自标榜的伪学术不在其列。
相关问题意识与传统经学义理常常密不可分。吕思勉、蒙文通等早就指出汉代经学与现实政治相抗衡的一面,而中古时代以家学约束皇权,宋明士大夫以师道规范君道,也是依靠经学。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学、经学史、思想史,著有《新文化运动百年祭》《王学与晚明师道复兴运动(增订本)》等。这一认同是周代以来整个族群的价值之源,而非某一集团的意识形态。如何在经学义理基础上对中国文艺理论加以反思,并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深入对话,是未来经学文艺学的关键所在。
三、近代经学何以陷入困局?从宏观的角度来看,第三期经学的开启至少已经四百余年了。每个体系都有各自的语言,也就是知识体系。功夫论表现为两个方向:去不良以还之于良可表述为去恶以还善,功夫的着力点在恶,恶去,善自复。
【36】集药善制,不枉其材。由此,是否能够超越到虚无,可作为心斋与龙溪之学判教的标准。方学渐重着实,他批评超越,致力于将龙溪学拉回到着实。以上是有善与无善的对峙,是分。
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主要表现为以实学抵制虚学,甚至执实以废虚,实学与虚学彼此不容。通过无意,超越意指向的单向性,达到应圆,实现用的自在。
28 顾宪成:《心学宗序》,《泾皋藏稿》卷六,明万历刻本,第10页。因此,王阳明所言的无并不是否定义,亦不是与有对立的概念,而是指向肯定义上的超验本体。11 方学渐:《王阳明》,《心学宗》卷四,清刻本,第22页。饮食与药饵,予夺随其时。
不知未发之前光光洁洁,即是善之本色,何必添一无字?(通曰:有善可名,乃善之一端。方学渐认同王阳明的注释:将《孟子》的良知之良对接《大学》的至善。方学渐继承并阐发王阳明的有之一教,道体、功夫、境界,三者一有俱有。方学渐对阳明学左派两大代表的不同态度根基在于学问,方学渐极力发扬王心斋之学的着实之教,批评王龙溪之学的超越之无,这是其遥接王阳明之教的自然结果。
阳明学的开阖包含三个阶段:阖—开—再阖。吾辈今日用功,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。
首先来看方学渐统摄两派的合力。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,此新建之教也。
【34】大禹将超越的精神隐藏在行水等实事中,通过着实展现超越,也可以说是再着实。方学渐漠视甚至拒斥无善无恶之学,这主要针对龙溪学,不知执两用中,对此的纠正有待方氏后学来实现。心的本来之体是善,先天如此。从实际影响及后学发展来看,王龙溪在天泉证道脱颖而出,无善的宗旨深刻影响了阳明学的发展。在天泉证道后,阳明学的实际发展亦验证了王阳明预言的精准:自天泉之记出,后之学者喜谈虚寂,不务躬修,其弊不可胜言。既然上下均不通,则无只能归于善之实有。
【28】藏无于有在吴应宾之学表现为无我而备物:无我超越着实,且较之于四无,超越得更彻底。25 叶燦:《方明善先生行状》,《桐城方氏七代遗书》,第2页。
方学渐不给王龙溪的无善留任何出路,层层封堵,浑然一善,以应万变,方中通之注亦突出了方学渐一贯的性善论。至善无恶之说,余不能不逆于心,尝作《善论》以辨之,而未悉之疑犹有不容已于言者。
方学渐以继承王阳明之学为己任,重视王阳明倡导的阖与再阖,反对开,以防范龙溪学之弊,这与王阳明的用意一致,方学渐与王阳明的良苦用心相同。而今日之荒亡莽荡,高标斗胜,当以此破之。
12 方中通:《方明善先生》,《心学宗续编》卷一,清刻本,第5页。今以成德称之,乃至善也。即道体即是功夫,道体论的二元对立直接影响功夫论:善恶对立,善增一分,则恶减一分。又如良马、良材、良田、良玉之类,莫不因其善而称之。
道一也,不可接人,岂可自修?盖欲其自悟得之。第一层次的合相当于方学渐提出的潜无于有。
从善上立根基,则以此善善其身意知物,亦以此善善其天下国家,是谓一了百当,易简直捷。(三)在吴应宾推进的基础上,方以智以至善统摄有善与无善,这是第二层次的合。
【9】这一进路能够包容龙溪学的虚与无,但尚处于萌芽阶段,有待其后学发展。【25】方大镇与吴应宾长期辩论有与无,可视为方学渐之学的双向展开,也可视为天泉证道在桐城的延续。
这与王阳明在天泉证道时平衡钱绪山与王龙溪的用心一致,在这一点上,方以智可谓是继承并发扬了王阳明良知学的真精神。综合来看,方学渐的良知学体现出阳明学左右两派的融合,在两派的张力中有合力(融合左右两派),合力中亦有张力(分化左派的心斋与龙溪)。15 《孟子注疏》卷十三上,《十三经注疏》,中华书局,1980年,第2765页。从道体论而言,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之为权法,并非定论。
综合两者,便是由着实超越,再由超越返回着实:行无事,必有事,【32】着实者必有事,如必有事焉而勿正,心勿忘,勿助长也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,超越者行无事,如禹之行水也,行其所无事也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,这亦是方学渐藏虚于实的思想进路:禹乘四载而行无事。愚于是益信新建非究竟语也。
9 方学渐:《虚无论》,《庸言》,《桐城方氏七代遗书》,黄山书社,2019年,第126页。良马、良材、良田、良玉,良多用于评判物,相当于材质优秀。
与方学渐及高、顾、邹、冯的进路不同,吴应宾并不是直接抵制龙溪学,而是在吸收龙溪学超越精神的基础上,返回着实,这成为方以智回应龙溪学的主要指导思想:无我而备物,藏悟于学,学而不厌,此圣人之无我也。夷善为恶,绌有为无,不免费安排矣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